在各地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新冠疫苗接种和核酸检测时,竟然还有人制作假新冠疫苗出售。
现场查获假新冠疫苗3000余支,抓获80名嫌疑人,应该很大比例是销售渠道的。毕竟别说假药企业了,就是真药企能迅速集合起这么多人都是非常困难的。
根据报道,嫌疑人从2020年9月,用生理盐水和预灌封注射器组装成假新冠疫苗,层层加价销售。
从造假到被抓,经历了将近五个月,不能说这个速度快或者慢。但这里面也有可以用流程来优化,实现让造假者无以为继的状态。
怎么做?
对于高价药品,实现全流通查询。
以网购的处方药为例,能通过扫码得出有多少人扫过,以达到一个大概的几率下获知是否假药的预期。
这里可以看到查询总人数为一,其实这里人数为一,如果不清楚来源,并不能确定真伪。因为很多人是没有这个辨别药物真伪意识的,所以从造假角度讲,完全可以收购真包装来实施“真盒装假药”。这不是我个人想象,现实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。
2011年,公安部破获价值20亿元的“真药盒装假药”的案件。犯罪人从药盒、空瓶子、说明书都是真的,从医院清洁工手中收购后,转手加入假药售卖。一套赫赛汀的包装盒,包括瓶子、说明书、剪下来的防伪标识,能卖到1500元。
所以,这里很明显的就是缺乏药品流通溯源机制,让坏人钻了空子。如果溯源机制里加入一个信息全流通,比如用大众常见的多个app查询出药品的生产日期、有效期、流通过程、最终销售的区域。举个例子,如果我从河北省的一个药店买到的药,结果我一扫码,发现这药是从广西的一个医院卖出的,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就有了问题,可能是回购药,或者包装盒二次使用。
这个平台追溯肯定是多个部门共同推进的,但如果没有这些,作为药企有没有能力去做好这件事?
也不是没有可能。我们买矿泉水拧开时,仔细听会有咔的一声,盖子和瓶子的交界处的位置发生断裂。这个断裂的位置很多人称之为“连接桥”,当然也可能有其他名字,这个不是我们议论的重点。这个部位它起到的作用,就是“告知用户瓶子是否开启过”。大概十年前,在某一商场外面,有送饮料的活动,我和家人各领了一瓶,结果回到家,发现连接桥都是坏的,当时我还特意联系了当地的媒体,至于后面也没见什么动静。我相信企业确实花钱做口碑,但下面做事的人,是不是真心做事就不好说了。
这种防伪措施不光是针对消费者,也是企业自己免责的一种手段。比如我真要是喝了这饮料上吐下泻,那企业必定能把责任追到最后,避免企业整体声誉受损。至于我为什么会特别注意这个,没别的,就是单纯享受开瓶的快感。
既然饮料都能做到这样了,药品就不能吗?有的企业包装确实有引入这种禁止二次使用的机制,但很遗憾,没起到任何作用。
这是一款比较贵的药,一瓶的售价从五六百多到七百左右不等。盒子上有防伪码,盒盖也采用了虚线孔洞的模式。
但很遗憾,这根本挡不住盒子二次使用。我可以轻松地实现无损开盒,所以对这个设计我非常迷惑,更迷惑的是就这个问题我联系了厂家,他们最终也没做出回复。
这个问题难解决吗?不难,如果觉得虚线孔的易损设计不好用,完全可以用贴盒盖标签的方式来做。为什么我一再提这个包装完好?
因为不光涉及到造假,还涉及到二次销售。药品属于特殊商品,除了质量问题,是不准退货的。毕竟没法保证顾客的运输保存条件,即使你没开瓶,也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。这种防拆的包装设计,正是企业自保的一个手段。
当然,这些只针对贵药,像那种几分钱一粒的药,就别勉为其难了。毕竟没有骗子蠢到去为几分钱造假药。